【冰糖葫蘆】 臺灣早期流行的市集小吃。
製作方法是用微酸的番茄或是鳥梨裹上紅色糖衣,因狀似葫蘆,故稱之。
冰糖葫蘆的糖衣以普通的綿白糖為原料,因為覆蓋的糖殼晶瑩剔透,看起來就像結在果子表面的一層冰,所以稱為冰糖。
早期賣糖葫蘆的小販是將糖葫蘆的竹籤插在稻草紮上,以四處走動的方式,在廟會前或熱鬧的地方沿街叫賣。
今臺灣夜市裡的種類更多,有草莓、小梨子、加了蜜餞的番茄、水果等等。
民間有許多相關的典故。
傳說起源於宋朝,南宋光宗皇帝為給寵妃治病,張貼皇榜,向民間徵集驗方。
一位江湖郎中揭榜進宮,開出了「冰糖水煮山裡紅」的方子,後來驗方流傳民間,形成了現在的糖葫蘆。
也有傳說起源於隋朝,當時的朝廷以一人一枝穿有山裡紅的糖葫蘆獎勵功臣,後來流傳開來。
民間技藝附上傳說,形成了豐富的食文化。
製作材料:小蕃茄、草莓、鳥梨等均可,竹籤,砂糖或麥芽糖糖漿,食用色素。
製作方法:(1)將蕃茄或洗淨、擦乾水份,用竹籤串好,大約三到四顆為一串。
(2)砂糖加水,用小火煮約20分鐘,至濃綢狀(若火侯及時間過度,成品將會凝結成霜狀),再加一小匙食用色素、亦可不加,然後將蕃茄浸入糖漿中迅速沾裹取出,放涼。
若放在板子上,最好先抹上一層沙拉油,以便拿取。
引用:http://taiwanpedia.culture.tw/web/content?ID=22538 |